您当前所在位置: 晋江新闻网>>爱心城市>>美丽晋江人馆>>第一届美丽晋江人

“优秀农民工”周爱华

晋江新闻网 2012-08-07 12:10


人物名片:柒牌公司员工

美丽事迹:1991年,17岁的周爱华投身柒牌公司。长年来,他一直扎根于普通工人的岗位,并且影响着他身边的其他外来建设者。作为一线员工,更多人追求的是速度、工资,而他更看重质量、细节。不管在任何时候,一针一线,他都会精益求精,力求每件衣服都拥有出色的品质,先后获得晋江市茄克大赛第二名、第三届福建省职工职业技能竞赛针织服装制作工大赛第二名等荣誉。他说:“做人就像做针线,每一步都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脚踏实地。”

美丽理由:长年扎根一个岗位,用一针一线编织出一个新晋江人的奋斗历程。

【作家笔下的美丽晋江人】

平凡之处见真奇

                                        郑丽玲

鲜花,掌声。制衣,外来工。

1991年到2011年,周爱华,一个江西九江的来晋务工人员,在柒牌公司服装缝制工这样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把服装缝制技术演绎到极致,是我的梦想。”因为热爱,因为勤奋,进入柒牌不久周爱华就掌握了成衣制作工艺。作为一线员工,许多人只是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而周爱华却将其视为事业。在他眼里,一件衣服就是一件作品,每一针每一线都得用心缝制,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毛病,也决不能轻易放过。刚来公司那会,细心的周爱华发现一些老员工为了多做几件衣服,把茄克里面本应走的一条暗线省掉了。周爱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找到这些员工耐心劝说,后来甚至拉上老乡帮着劝。耐心和坚持换来了理解,加上当时车间也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员工按完整工序做工,这种情况很快被制止了。

作为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周爱华踏实、勤奋、好学。2000年,柒牌车间上了4条流水生产线,但因为经验不足,刚开始效率很低,工人的收入受到影响,遭到很多老职工的抵触。周爱华首先动员自己的徒弟和老乡参加生产线工作,在他的坚持下,最初投入试产的流水线运行起来了。经过磨合,流水作业的优势逐渐显现,生产效率不仅超过整件生产模式,而且每件产品均达到同一标准。从最初的4条到如今的30多条流水生产线,周爱华见证并推动了柒牌的成长,同时也见证并参与了晋江服装产业的跃升发展。

他孝敬长辈,关心他人。同村老乡黄师傅依然记得,当年几个老乡背井离乡来到晋江,人生地不熟,大家自己在外面租房、做饭,每次下班后,周爱华都会一个人先去买菜,回来做给大家吃,因为“在外面大家就是要互相关心嘛,而且我也比较年轻”。他收入不高,但只要公司有任何的捐赠活动,却从不落过。或者几十元,或者几百元,至2007年,他已经累计为患重病和困难职工捐款3000多元。国务院表彰千名全国优秀农民工、省五一劳动奖章、省青年岗位能手、全省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优秀选手、2007年十佳美丽晋江人、首届晋江荣誉市民……面对接踵而来的诸多荣誉,周爱华依然觉得,其实自己只是想实实在在地做好每一件衣服;面对公司管理职位的诱惑,短暂的沉默后,周爱华毅然选择工作在服装缝制一线,因为他认为这才是最适合自己的位置。

选择平凡,选择坚守,用执著和努力演绎别样的精彩。周爱华,一个普普通通的平车工,在平淡中成就了一个新晋江人的传奇。

【延伸阅读】

新晋江人,找到家的感觉

在柒牌公司,技术工周爱华飞快地操作着新式缝纫设备,动作干净利落。一会儿工夫,整件成衣就在他手里“倒腾”出来了。

“别人都说车间技术活很枯燥,但在我看来,这些缝纫机器和设备都是有生命的东西,我爱和它们打交道。”谈到自己的工作,周爱华很自豪。1991 年,周爱华从老家江西九江来到晋江打工。凭着对车工技术的热爱,周爱华一直在柒牌成衣车间工作。

在周爱华眼里,扎根晋江,却还有另外的原因。“从进入柒牌的第一天起,公司老板、管理人员还有晋江市当地政府,就没把我当外人,十多年风雨,我是和柒牌和晋江一起成长起来的。”周爱华说,柒牌对外来工和本地员工一样,除了工资,还有加班奖,甚至每年还有工龄奖,现在自己月工资已达到3000多元了。

柒牌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稳定的薪酬,让周爱华很满意。在来到柒牌的第三年,他把妻子也从老家接到晋江。这几年,随着柒牌的发展壮大,公司外来工的住宿条件也明显改善。公司新建了5栋外来工公寓,周爱华和妻子也免费住进了崭新的“夫妻房”。“公寓免费住还有空调和热水器等,在这儿我们更有了家的感觉,工作起来也更踏实了。”周爱华充满感激地说。

工作的稳定和生活的安定,让周爱华在工作上更加投入,他的服装加工技术也突飞猛进。2006 10月,周爱华一举夺得第三届福建省职工职业技能竞赛针织服装制作工(T 恤衫)大赛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紧接着,一系列荣誉接踵而至。2007 年被授予“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获“十佳美丽晋江人”、“晋江荣誉市民”称号。

在晋江,像周爱华这样的外来工,有70多万。从2006年起,这些外来工有了新的称呼,他们被称为“新晋江人”。晋江把他们视为推动晋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分子,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扎根晋江。在晋江本地人生活富足、保障有力的同时,70多万外来工也在这里过上了他们的幸福生活。

(原载《福建日报》2009 128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