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民到居民,身份转变容易,可观念、习惯转变却不易。自去年11月21日起,本报推出“‘新市民’那些事”系列报道,关注在晋江城市化进程中,市民从农村走进小区的那些事儿,希望借此引导村民更新观念,在新居住环境里做文明居民,营造良好的邻里关系。截至目前,系列报道共关注了小区高空抛物、公共场所乱晾晒、绿地围垦成菜地、公共通道乱堆放、单元防盗门不关等现象,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本次晋江“两会”期间,“‘新市民’那些事”专栏所报道的现象也引起了多名政协委员的关注,并上交提案。
提案一:
设立监控系统监控高空坠物
在政协陈埭联络组的提案中,记者看到了一份《关于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高空坠物伤人的建议》。提案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高层建筑大量增加,由于缺乏完善的制度和必要的防范措施,高空坠物伤人事件时有发生,给公民人身及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伤害,也造成一系列的社会纠纷。如何有效地防止高空坠物已成为不容忽视的民生问题。
对于小区高层居民高空抛物现象,提案建议,逐步在高层建筑集中地带或各类小区设立监控系统,利用科技手段监控高空坠物,发现险情,及时排除;一旦发生高空坠物事件,也便于利用监控资料提供线索或佐证,以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利用媒体,宣传高空坠物的危害性,提高民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尤其是加强高层住户的法制意识和公德意识,杜绝高层住户随意丢弃物品的危险行为。还可发动社区管理人员或社会志愿者加强对高层建筑密集区域的巡查(尤其是台风等恶劣天气来临时),及时排除隐患。
提案二:
构建交流网络助回迁农民市民化
近两年,晋江市城市建设的力度加大,许多安置房竣工在即。城市化进程中,征迁户从农家小院搬入商品房,户籍的转变只是市民化的开始,而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社会角色等方面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再社会化过程,才是新生活的关键。
民建晋江市委员会的一份提案认为,属地政府如果不重视提升安置回迁社区的服务管理,那么到时有可能出现回迁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门,生活成本提高,融入城市不易,整个安置区物业管理费收不上来,治安堪忧,卫生混乱等。提案建议,要提高认识,加强业务指导,加大力量投入;要在促进就业和增加回迁农民收入、强化社区物业管理、促进生活方式的转变、完善城乡一体化保障体系等方面下功夫。
提案还说,拆迁户住高楼,原来农民的日常生活结构被破坏,面对日常生活成本增加、邻里交往阻隔、社会网络中断、社区认同丧失等一系列问题,政府有必要采取措施帮助农民适应市民化生活,可以通过成立青年社工协会,建立和引导志愿者和社团服务,加强环保法制宣传,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社区沙龙公共交流等来构建社区交流网络。此外,进一步加强家政服务等中介的培育,让回迁农民感受到城市生活的方便。
-记者 蔡培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