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画自己的幸福指数

http://www.ijjnews.com  2010-09-02 15:20   来源:泉州网-泉州晚报  字体:[][][]

小山村 大跨越 ——走进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

    

闲来无事,到村里的健身房锻炼,已成为小村庄的一道风景线。

    编者按 一个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小村庄,围绕让群众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的理念,经过5年努力,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典型。日前,《求是》杂志以《小村庄的大风景》为题,介绍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在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探索总结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

    昨日,泉州市委宣传部组织市直主要媒体,走进蓉中,深入采访,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村民带来的实惠与美好未来。

    车出泉州市区,西行约40公里,就进入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

    站在杨梅山上,眺望蓉中村,晋江东溪犹如一条绿带,翩然其间;省道307线从村中穿过,沿路分布着近百幢颇具现代化气息的农村别墅,一批厂房错落有致地散落在山脚盆地上。

    “经济与文化互相促进,就是推动蓉中村发展的车之双轮蓉中村党委书记李振生这样形象村子的跨越式发展。

    据悉,以前的蓉中村是个耕种无土地、就业无岗位、生计无着落、创业无出路的小村庄,而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9年,占地不到1平方公里、仅有2000多口人的村庄,创下了7.5亿元的生产总值,上缴国家税收1650万元,村财政收入达到23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达14760元。

    如今,蓉中村的发展经验已被概括为:经济先行,文化引领,科学发展,强村富民。

农家书屋成了村民休闲的最好去处

    镜头

    小山村里的图书馆

    在蓉中溪旁,坐落着一座闽南风格的红墙绿瓦建筑,这可是一处国家一级公众图书馆,内有藏书15万册。

    “今天恰逢闭馆整理,不然这个时候,馆内早已挤满借书的小孩。村干部郭葭秀说,这座图书馆名叫李成智图书馆,共三层楼,建筑面积3048平方米,是全省9个国家一级公众图书馆之一,也是唯一一个在村子里的国家一级,藏书15万余册,订有200多种杂志和30多种报纸。

    199511月底,图书馆落成后,吸引了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前来充电。目前,本村和附近村民约数千人办证,平均日流通量数百册。[NT:PAGE=ijjnews$]

    放下锄头上网交易

    镜头

    宽敞明亮的房间里,开着空调,一排崭新的电脑前,不少人正在上网。一名头发花白、戴着眼镜的老伯,格外引人注意。

    “没事的话,天天都来,看看网上有什么新闻。这名老伯名叫李成阔,蓉中村人,今年已62岁,自从这间农家书屋建成开放后,他天天都往这里跑,如今已能熟练操作电脑上网。他说,孙子已在读高中,自己比较清闲,还有几亩地,平常种点水稻、花生。如今村里买了台收割机,现在种田,比你们工作还轻松。

    村委会副主任李评芳介绍说,蓉中村的发展不搞权宜之计,不搞花架子,每年村里拿出30%的村财收入进行文化建设。

    如今,全村已形成从幼儿园、小学、中专、成人教育、电大远程教育到老年大学自我完善的教育体系。在蓉中村,不同文化层次的村民都有机会接受教育。这几年共举办各种专业知识培训班达26期,参训人员达到520人次。以前在广东、深圳打工的青年,选择回乡创业。回村就业的大学生增多,许多村民学会电脑,懂得利用QQ和电子邮件,进行网上交易。

    老少齐上阵健身忙

    镜头

    室外活动场所上,几名正在蹒跚学步的娃娃,在长辈的陪同下,小手紧握健身器材不放。

    健身房内,几名中年妇女,正在跑步机上锻炼,跑得汗流浃背,还不肯停下来。现在吃穿不愁,心情好,也有空闲时间来健身了。村民李小玲边一边跑步,一边对记者说。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蓉中村两委始终把改变农村根深蒂固的歪风陋习作为突破点。这几年,村里兴建完善一批文化阵地,全村现已建成一个文体活动中心、两个休闲广场、10个体育锻炼活动角,分布在10个村民小组,各种体育赛事,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此外,村里还组建了少年书画组、女子腰鼓队、女子管弦队、老年门球队,天天有活动,人人乐在其中。村里因势利导,已成功举办了三届蓉中村文化节

    如今,文体活动在蓉中村就像一日三餐,农村中常见的封建迷信活动在这里已经没有市场

    两岸村民亲如一家

    镜头

    “再过几天,21名台胞将来蓉中,进行结对回访。谈到与台湾彰化县埔盐乡埔南村建立对口村合作一事时,李振生显得特别激动。

    去年810日,蓉中村组成赴台考察团,对埔南村进行为期一周的考察,签订结对协议书。这也是跨入宝岛,村与村面对面结对子的全国第一个村。今年98日,台湾埔南村一行21人将到蓉中村进行联谊。

    广泛开展结对共建,善借外力为农民办实事。近年来,蓉中村发挥的艺术,伸长工作手臂,先后与近20家单位结对共建,形成了文化阵地共建、文化活动共办、农民教育共抓、人居环境共创、发展成果共享的良好局面。

    记者 林福龙

『责任编辑:杜思思』[NT:PAGE=ijjnews$]

责任编辑:管理员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