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积极探索村级组织建设与城镇发展建设的契合办法,着力构建适应城镇化要求的新型村级组织运行机制,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
着力整合村级协管人员,建设专职精干队伍促争创。在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基础上,针对农村兼职协管人员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素质参差不齐、作用发挥不一等问题,采取“按标准核定各村职数、一次性解聘协管人员、分批次配齐专职队伍”和“社会公开招聘和定向本村招聘村务专职工作者相结合”办法,以辖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总和为基数,将各级各部门在村级设立的6类10种3780名兼职协管人员(动物防疫员、计生协会常务副会长、计生小组长、乡村医生除外),统筹整合为1320名村务(社区)专职工作者,平均每个村(社区)3-5名固定上班。目前,全市已先后分6批招聘1030名村务(社区)专职工作者,建立了一支以大专以上学历、25-35周岁年龄为主体的村务专职工作人员,保证每个村(社区)至少各配1名公开招聘和1名定向招聘人员,其中122个市级试点村、重点村和示范村按核定职数足额配备,其余缺额部分将在今后2年内逐步配齐。
着力建设公共服务中心,设置精简规范机构促争创。结合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和整合村务人员队伍工作,大力推进“一村一公共服务中心”工程,将各级在村级设立的6类工作机构(综治服务站、民政服务管理站、劳动保障工作站、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租赁房屋旅馆式服务管理站、科普活动站)的职责任务,统筹纳入服务中心职能范围,统筹办理各级各部门延伸到村级的工作和服务事项,较好地承接政府公共服务功能、承担村级自我管理服务职能。服务中心依托所在村级办公场所,按综合用房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以及“一厅(便民服务大厅)二栏(公开栏、宣传栏)三室(工作室、接待室、档案室)四统一(名称、标牌、上墙、簿册)八服务岗位(党群社团服务、村(城)建经济服务、综治平安服务、计生管理服务、流动人口服务、社区救助服务、劳动保障服务、科教文卫服务)”标准进行规范建设。服务中心开设柜台“一站式”服务窗口,首批纳入政务类服务项目39个,并在一些村(社区)探索引入物业管理、居家养老等生活类服务项目。目前,全市已建成社区公共服务中心280个,其余将在2011年6月底前完成。
着力探索议行分设模式,构建高效科学机制促争创。结合推广“168”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进一步明确村级各类会议的议事规则、决策权限和活动方式。研究制定《晋江市村级干部管理办法》、《村务(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强化村“两委”领导责任制和村务专职工作者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村“两委”成员轮流值班、半月例会、述职考评和村务工作者驻村上班、列席“两委”会议、绩效考核等制度,积极探索村“两委”会议议事决策、“两委”分工负责、村务专职工作者具体落实的工作模式,着力创新议行分设并行、权力责任明确、运转科学有序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
着力强化运行保障建设,配备集约共享资源促争创。为提高村级组织工作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在加大财政补助力度的同时,还明确村级办公场所、活动阵地、经费设备等均由村级党组织和村(居)委会按规定统一管理、由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负责日常管理。在实现“一村一座村址”基础上,市镇两级财政对属于危房或依托办公、在2011年6月前完成新建或翻建的同比补助10-20万元/座,对如期建成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的同比补助1万元/座,市财政还奖励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市级示范点3-5万元/座。为推进村级组织工作信息化,市财政先后投入810万元,在各村(社区)统一铺设光线电缆、配备电脑和打印机等现代办公设备,建成覆盖所有村(社区)终端站点的村级组织网络管理系统。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将各级下拨村级的协管工作专项经费划拨市级财政统一管理,建立财政转移支付补助村级办公经费和干部补贴制度,明确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承办服务项目不得收费、日常经费纳入村(居)财管理,村务(社区)专职工作者工资补贴由市镇两级分担,基本工资从2011年起调至2000元/月,同时还享受“五险一金”(养老、医疗、工伤、人身伤害、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福利待遇。
『编辑:思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