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坚持把非公党建工作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值此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大胆探索实践,持续创新突破,在提高非公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中不断深化创先争优。
围绕“三个层面”,不断丰富工作方法。一是在党组织组建方法层面,实现从“大党建”到“支部建在规模企业上”的升华。把群团组织建设纳入“大党建”范畴,以党建带群团建设,用群团建设促党建,有效解决党员少的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的路径问题。近年来,为适应新经济组织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趋势,提出“支部建在规模企业上”的工作思路,探索成立企业党委,较好解决了跨地区企业党组织的设置问题。二是在党组织作为领域层面,实现从促进厂务到落实政务的拓展。大力推广“双向列席制度、党员先锋岗、三必访三慰问”等载体,党组织职能逐步拓展到企业生产经营、文化建设、和谐建设等领域。近年来,注重发挥非公企业党组织优势,逐步把优秀人才选拔推荐、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安全生产检查等工作交给党组织执行,现已成立规模企业流动人口服务中心59家。三是在推动工作机制层面,实现从镇党委主抓到“市镇村企”四级联动抓的提升。根据非公企业党组织数量快速增加且广泛分布在农村的实际,把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纳入农村党建范畴,依靠镇党委来推动工作。近年来,成立市非公企业党工委和镇(街道)企业党委,逐渐完善“市镇村企”抓非公企业党建的工作机构和责任机制。
创新“三种办法”,不断夯实工作基础。一是创新党务干部选培办法。“选派”,统一选派“退二线”科级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到市重点企业挂职。2007年以来,共选派两批43名干部到32家企业挂职。“聘用”,每年由市委组织部聘用50名、镇(街道)聘用150名左右的重点企业党务干部。“激励”,邀请重点企业党务干部列席党代会,在推荐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时切出一定比例名额给非公企业党务干部,如凤竹公司党委副书记常向真被推荐为省第八届党代表。二是创新党员教育管理办法。推行《晋江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员证》制度,持证党员可在全市非公企业党组织间自由流动。鼓励出台接转手续奖励措施,镇(街道)、企业对外来党员转接组织关系给予误工和交通补贴。创建现代远程教育频道、党员手机信息网和晋江党建网三大平台,增强党员学习教育的灵活性,如恒安公司党委设立“网上党校”。三是创新壮大党员队伍办法。实施“万千百十”工程,把发展党员的重点放在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一线骨干上。下放发展党员权限,赋予企业党委入党积极分子培训、重点发展对象个别谈话等权限。实行“村企联审”、“群团推优”等制度,规范发展党员程序,确保发展党员质量。2008年以来,全市共发展非公企业党员1000多名。
构建“三个机制”,不断强化工作保障。一是构建工作力量保障机制。构建“市镇村企”四级组织体系,在市一级设立非公企业党工委,将涉企部门和群团组织分管领导作为党工委的组成人员,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在镇(街道)设立企业党委,对有50家以上规模企业或财政收入超亿元的镇(街道),企业党委配备1名副科级专职副书记,目前已配备13名。在村(社区)建立村企工作联席会,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负责,牵头协调辖区内党组织共建工作。在市重点核心企业组建一批党委、纪委和党校,目前已成立安踏、劲霸等10家企业党委、纪委和党校。二是构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按照每名党员每年80元的额度,对党员数在15名以上的党组织,每年分档给予3000-20000元不等的基本工作经费补助。对每家市级、镇级党建示范单位分别给予5万元和1万元的经费补助。对新成立党委、党总支、党支部的,分别给予10000元、5000元和3000元的补助。每年从代管党费中安排50万元用于补助党组织开展重大党建活动,每个党组织每年能申请3个不高于1万元的活动项目补助。三是构建社会舆论保障机制。采取召开业主座谈会、邀请业主参加市委、市政府重大会议、邀请市领导为重点企业党工团成立授牌授印等形式,扩大党建工作的社会影响。将评选“党建之友”列入市委、市政府“三个文明”建设表彰活动范畴,把业主支持党建工作的政治态度作为其评先评优、推荐或提名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其他社会公职的重要条件,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